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地质学论文_徐州大北望寒武系海绿石类型及地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摘要:徐州大北望地区寒武系发育多种类型的海绿石,且每种类型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垂向沉积序列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基于野外观测与镜下薄片鉴定,分析了大北望地区寒武系第二

文章摘要:徐州大北望地区寒武系发育多种类型的海绿石,且每种类型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垂向沉积序列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基于野外观测与镜下薄片鉴定,分析了大北望地区寒武系第二统馒头组、毛庄组,苗岭统徐庄组的沉积演化,探讨了各种类型海绿石发育对沉积环境的响应与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宏观观测,结合垂向岩性组合特征,分析了研究区沉积演化。其中,馒头组为滩后潟湖-潮坪-静水碳酸盐泥-浅水碳酸盐泥-潟湖-潮坪的沉积演化,海绿石主要发育于潟湖-潮坪-开阔台地的环境中;毛庄组为浅水碳酸盐泥-低能潮下-潟湖-高能潮下的沉积特征,海绿石发育在底部的浅水碳酸盐泥环境中;徐庄组整体上为潮坪-浅水碳酸盐砂滩,海绿石均匀分布在底部的滩后潟湖、低能到高能潮下环境中。根据海绿石形态特征,将海绿石划分为4种类型:颗粒1型、颗粒2型、胶团状及碎屑假象状。其中颗粒1型圆度差、颗粒小,主要发育于细粒石英砂岩中,部分发育于富含生物碎屑与岩屑石灰岩中。颗粒2型海绿石磨圆好,发育于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中。胶团状海绿石内部发育收缩缝,被方解石充填,主要发育于生物碎屑石灰岩及砂屑石灰岩。碎屑假象状海绿石具有云母片状结构,发育于细粒石英砂岩中。对以上各种类型海绿石的形成及环境进行了探讨。颗粒1型海绿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指示其为原地海绿石。颗粒2型海绿石发育于方解石胶结物中,为异地海绿石。胶团状海绿石发育于富含生物化石石灰岩中,指示气候温暖、盐度适中的环境。胶团状海绿石的结构反映其在适宜的物理化学和孔隙水条件下自生沉淀形成后,随着上覆沉积物厚度的增大,使其出现边缘裂化,内部破碎及收缩缝等特征。碎屑假象状海绿石是在云母族矿物基质上通过孔隙水与海水之间进行离子交换逐渐演变为海绿石。综上所述,沉积环境在海绿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每种类型的海绿石都有着一定的指示意义。颗粒1型指示低能-稍高能环境,如碳酸盐砂滩-潮下;胶团状多发育于生物碎屑灰岩中,指示稍动荡同时又可以提供适宜的弱氧化-弱还原条件的环境,如潮间-潮上环境;碎屑假象状海绿石需要云母质矿物,常形成于近岸环境的砂屑灰岩。

文章关键词:海绿石,沉积环境,地质意义,徐州大北望,

作者单位: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论文DOI: 10.26914/c.cnkihy.2021.016559

论文分类号: P534.41;P578.94

相关文章:岩石物理及地震数据分析模型在储层表征与建模中的应用.....作者:周旭
地质力学研究在非常规水平井井壁稳定性中的应用.....作者:黄星宁
地下流动系统非等温多相多组分相变多场(THMC)耦合数值模拟程序开发和应用.....作者:雷宏武
储层各向异性岩石水力耦合行为的离散元模拟.....作者:段抗
Mitigating injection-induced seismicity on faults in granite using cyclic fluid injection: First laboratory evidence and insights.....作者:冀胤霖
粘土砂岩的渗透率与变形的有效应力特征.....作者:孟范宝
微米压痕测试技术在岩石微观力学方面的应用与表征.....作者:华敏奇
桥接复合堵漏材料的室内研究及应用.....作者:刘艳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ydxxbzz.cn/qikandaodu/2021/0901/626.html



上一篇: 矿业工程论文_岩样损伤红外热像的归一化直方
下一篇: 人才学与劳动科学论文_集才聚智促转型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投稿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